现在提到血小板减少一般就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认为血小板减少紫癜属“血症”、“发斑”范畴。其发生与血脉及内脏病变豆油密切关系,外感内伤均会诱发血小板减少。急性型血小板减少多属邪毒内蕴,外邪侵袭,感到邪从阳化热,邪毒与气血相搏,灼伤脉络,血渗于脉外,而发紫癜;若邪毒蕴结于内,血随火升,为吐;若移热下焦,灼伤阴络而见便血、尿血。

  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属急性期未愈转为慢性型。中医认为:人之一身,阴常不足,阳常有余,久病或热病使阴津耗伤,以致阴虚火旺,虚火灼伤脉络,迫血妄行,血溢脉外,可见血、紫癜等;气虚、气不摄血;气能生血,摄血、气为血帅,血随气而运行,气得之而静。气结则血凝,气虚则血脱,气虚不能摄血,脾虚不能统血,血失统摄而溢于脉外,而因发“血症”。本病中医临床辨证,以气血两虚、气阴两虚、脾肾阳虚最为常见。气血两虚型。是白细胞减少症最早出现的证型,常见于本病的轻型患者,一般白细胞计数在3.0×109/L—4.0×109/L,患者初始往感觉有明显的周身乏力,头晕心悸,食欲不振,夜寐多梦,心神不安,舌质淡,脉细弱等症。治应益气补血,益气以补益脾气为主,补血以补肝血为主。偏气虚的以“归脾汤”益气养血,气血两虚的用“八珍汤”气血双补。

  气阴两虚型。白细胞减少者常在3.0×109/L以下,此时常出现气阴两虚证候。患者除全身乏力外,还可出现反复感冒、肺炎、泌尿系感染、五心烦热、失眠、盗汗、咽干等症。治疗则用酌加清热解毒之品,扶正与祛邪相结合。

  脾肾阳虚型。重度慢性白细胞减少症或伴有全血细胞减少时,由于气血虚弱不能化生精微,最终将出现脾肾阳虚的症候,有的患者常常并发瘀血。前者表现面色苍白,精神委靡,畏塞肢冷,懒言少语。腰痛痛膝软,舌体胖大,舌质淡白,周边有齿痕等。治疗则用温脾阳、壮肾阳、补气血之法.

作者 yatao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