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是一种常见病,此类疾病的发生不仅与患者的生理条件有关,其外界因素的干扰也是造成疾病问题的关键。因而,在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上,一定要认清根源合理施治。常见因素有:
1、先天性缺陷。在先天和遗传病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中主要是血小板的巨大、畸形、功能不全与寿命缩短为病症。这种先天遗传性血小板减少主要是以临床综合征的形式现象出来,像血小板减少伴缺失桡骨综合征、Fanconi综合征、Alport综合征等。巨核细胞内因性不正常是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2、血小板分布异常或阻留在脾内过多。肝硬化、血吸虫病、脾淋巴瘤、海绵窦状血管瘤、骨髓纤维化等引发的脾大,致使脾脏内血小板停留太多引发外周血血小板减少。
3、骨髓损害。生成血小板的巨核细胞是从骨髓造血肝细胞分化来的。为此骨髓损害也是血小板生成下降的较常的病因。放疗、化疗、接触某些毒性化合物都能诱发骨髓巨核细胞的减少。病毒性肝炎、风疹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对骨髓的损害也可以诱发血小板生成减少。骨髓内肿瘤细胞的浸润、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像多发性骨髓瘤、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还有骨髓纤维化也常导致血小板生成缺陷。妊娠母体让用噻嗪类药物可导致新生儿的巨核细胞增生减退和血小板减少。
4、无效生成。即使骨髓中巨核细胞数提高,不过有效的血小板生成反而下降,这一症状被叫做血小板无效生成。临床上先天性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均以无效血小板生成为特征。此外难以明确的先天遗传机制外,维生素、叶酸及铁的缺乏,亦可导致血小板的无效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