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是人体唯一的“血液卫士”,对血液正常循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止血、凝血,特别是在流血不止时,能起到阻滞、愈合作用,如同河流的堤坝一样,疏忽不得。而日常生活中,一旦发生血小板减少,患者常会出现青一块紫一块(特别是女性及儿童居多),牙龈鼻出血、女性经期过多过长、尿血、便血、呕血、头晕等症状影响。而当少于10万时可突发心脑出血、脏腑功能早衰、昏迷及死亡。所以,加强血小板减少的病因注意,对疾病的预防治疗非常关键。
 
  (1)血小板生成减少或无效死亡
 
  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种,获得性血小板生成减少是由于某些因素如药物,恶性肿瘤,感染,电离辐射等损伤造血干细胞或影响其在骨髓中增殖所致。这些因素可影响多个造血细胞系统,常伴有不同程度贫血,白细胞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2) 血小板破坏过多
 
  包括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获得性血小板破坏过多包括免疫性和非免疫性。免疫性血小板破坏过多常见的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药物血小板减少。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破坏过多包括感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3)血小板在脾内滞留过多
 
  最常见于脾功能亢进。
 
  可见,导致血小板低的原因是非常复杂多变的。所以,为避免血小板低造成的健康影响,人们除了合理安排生活习惯外,对疾病症状的早期警惕也是防范于未然的关键。例如:当发现四肢肌肤散布出血点或波及全身,鼻衄或女性月经过多,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尿色加深等情况时,一定要加强心理警惕,及时到医院检查判断,以便及时发现病情,科学规范治疗。

作者 yatao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