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是什么?再生障碍性贫血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危险的存在,该疾病病因十分复杂,会导致患者全血细胞出现减少,进而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出血和感染,贫血呈进行性常随着病情的进展不断加重。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呢?下面我们透过专家的讲解一起来认识一下。
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是什么?
病因一:病毒感染
病毒性肝炎和再障的关系已较肯定,称为病毒性肝炎相关性再障。是病毒性肝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引起再障的肝炎类型至今尚未肯定,约80%由非甲非乙型肝炎引起,可能为丙型肝炎,其余由乙型肝炎引起。肝炎病毒对造血干细胞有直接抑制作用,还可致染色体畸变,并可通过病毒介导的自身免疫异常。病毒感染尚可破坏骨髓微循环。
病因二:电离辐射
辐射在现在的社会中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语,越来越多的疾病和辐射开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X线、γ线或中子可穿过或进入细胞直接损害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微环境。长期超允许量放射线照射(如放射源事故)可致再障。
病因三:遗传因素
贫血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有家族性。贫血多发现在5~10岁左右,多数病例伴有先天性畸形,特别是骨骼系统,如拇指短小或缺如、多指、桡骨缩短、体格矮小、小头、眼裂小、斜视、耳聋、肾畸形及心血管畸形等,皮肤色素沉着也很常见。再生障碍性贫血的HBF常增高,染色体异常发生率高,DNA修复机制有缺陷,因此恶性肿瘤,特别是白血病的发生率显著增高。有数据表明,其中有10%的患儿双亲有近亲婚配史。
病因四:药物因素
药物性再障有两种:第一种和剂量有关,系药物毒性作用,达到一定剂量就会引起骨髓抑制,一般是可逆的,如各种抗肿瘤药。第二种是持续性再障。这类药物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氯(合)霉素、有机砷、阿的平、三甲双酮、保泰松、金制剂等。药物性再障最常见是由氯霉素引起的。
氯霉素可发生上述两种类型的药物性再障,它可抑制骨髓细胞内线粒体DNA聚合酶,导致DNA及蛋白质合成减少,也可抑制血红素的合成,幼红细胞浆内可出现空泡及铁粒幼细胞增多,这种抑制作用是可逆性的,一旦药物停用血象即恢复。氯霉素也可引起和剂量关系不大的过敏反应,引起骨髓抑制多发生于服用氯霉素后数周或数月,也可在治疗过程中突然发生,其机理可能是通过自身免疫直接抑制造血干细胞,或直接损伤干细胞的染色体所致,这类作用往往是不可逆的,即使药物停用。凡干细胞有遗传性缺陷者,对氯霉素的敏感性增加。
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是什么?上述内容详细的为我们介绍了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常见病因,如果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上述因素,例如科学合理用药、远离电离辐射、积极防治病毒感染等,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再生障碍性贫血这种疾病的发生。如果您对于上述内容还有什么疑问,建议直接咨询专家。